華夏歷史5000年以來,歷朝歷代的古圣先賢釀酒的材料都是糧食,糧食釀造的瀘州白酒的酒液都是渾濁的,所以歷史上經(jīng)常把酒稱做為——濁酒。
到了元朝才出現(xiàn)了蒸餾酒,但釀酒工藝還是在糧食之中加入大曲、小曲或麩曲,然后在窖室中進行發(fā)酵,到了一定程度后糧食中的糖分會轉(zhuǎn)化成乙醇,酒漿初成后再進行過濾,入酒甑蒸餾。酒甑在古代又叫天鍋,形狀像個大蒸籠。在鍋中燒水,將加了曲精之后的酒糟放入到蒸鍋里,用鍋爐往蒸鍋里壓住蒸汽。乙醇的沸點是78.3度,而水的沸點是100度,所以在用蒸汽加熱的過程中,水還沒有沸騰,乙醇就已經(jīng)先沸騰了,這樣就可以將酒從酒糟里蒸餾出來。乙醇蒸汽會順著鍋蓋上面的管子上行,經(jīng)過冷凝后就得到了蒸餾酒。這就是傳統(tǒng)白酒的釀造工藝和原理。
這種四川糧食白酒的特征是——用糧食發(fā)酵。因為糧食是固體的,而且釀酒的糧食都要整顆圓滿無缺,所以這種釀造工藝被稱為固態(tài)法,全稱是“食固態(tài)發(fā)酵法”。
這種酒的第二個特征是一定要加曲。什么叫曲?曲就是——糖化酶和發(fā)酵劑。糧食里的淀粉和糖必須要經(jīng)過發(fā)酵才能轉(zhuǎn)化為乙醇,而發(fā)酵需要有一個媒介來促進糧食的糖化,這個媒介就叫糖化發(fā)酵劑,也就是曲。曲和老百姓家里蒸饅頭用的老面是一類東西。有一種說法叫“糧為酒本、曲為酒骨”,充分說明了“曲”的重要性。為什么曲這么重要?因為曲決定了酒的香味,曲里面的微生物決定了酒的風格和味道。
曲有很多種。采用糧食固態(tài)發(fā)酵法釀酒時加的是大曲,大曲是用麥子高溫制成的,發(fā)酵期長,菌曲很長,微生物含量非常豐富。和大曲相對的是小曲,小曲是用米制成的,發(fā)酵溫度低,發(fā)酵時間較短。
算得上頭等的酒當然就是大曲酒,小曲的發(fā)酵方式及微生物、微量元素的含量跟大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曲,叫麩曲。大曲是用麥子做的,成本較高。而用麩子、米糠之類的東西也可以制成曲,用這種曲做出來的酒就叫麩曲酒。好酒在釀造工藝上的三個基本標志就是“大曲、糧食、固態(tài)”。這是傳統(tǒng)的釀酒方法。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糧食危機導致糧食不夠吃。但是也有人認為即使糧食不夠吃,酒還是要喝的,不喝酒工作怎么會有激情?那么糧食和酒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呢?
于是乎,那時開始研究一種新的釀酒方法——不用高粱、大米之類的糧食,不用制曲,僅用廉價的芋頭、薯桿、紅薯、高粱稈、秸稈、甘蔗制糖后的廢料(糖蜜)等含糖的原材料來釀酒,或者更進一步,用這些原材料做出食用酒精,然后加水制成酒。這就是液態(tài)法。
某些地區(qū)的大街上化工商店特別多,商店里都能夠很方便地購買到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乙酸乙酯等化工原料,還有醇、醛、增辣劑等化學添加劑,塑化劑在這里也是可以買到的。這些就是勾兌酒的時候用的添加物。
市面上的白酒品牌層出不窮,但是釀酒方法再怎么變也是萬變不離其宗。什么是好酒?喝的安心!喝的放心!喝的開心!這就是真正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