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設計師隈研武、美國建筑師國廣·喬冶、德國的安娜·海瑞格……他們紛紛發(fā)來視頻,向全球******“在地性”的竹建筑雙年展開幕表示祝賀。事實上,這些竹建筑也是他們的心血之作。
這個竹建筑雙年展,包括由中國及意大利、越南等8個國家的11位國際知名建筑設計師打造的16幢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取自當?shù)啬嗤痢ⅨZ卵石、毛竹……像是綻放在田野之上的天成之作。
如果你認為這些出自國際建筑設計師之手的建筑一定是“高冷”的,那你可就錯了。實際上,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從“土”里長出來的一樣:沒有現(xiàn)代建筑中慣用的鋼筋水泥,有的只是鵝卵石壘成的墻基、黃泥土砌成的墻體以及毛竹捆扎的承重柱。
有沒有一種建筑材料是來自自然,***后又回歸自然的呢?漫山遍野的毛竹給龍泉提供了答案。龍泉有56萬畝竹林,是浙江省第二大產(chǎn)竹縣。
兼具精神屬性和物理屬性的竹子在建筑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里得到了空前的發(fā)揮。陽光下,竹子的投影不斷變幻著歲月的圖案。
不僅僅是竹子,當?shù)乜捎糜诮ㄖ脑卦谶@里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寶溪鄉(xiāng)擁有7座古龍窯,柴燒制瓷工藝綿延至今,堪稱活的青瓷博物館。當?shù)責魄啻傻南焕徱脖贿\用到了竹建筑中。在上海建筑師楊旭所設計的“水間”藝術(shù)酒店我們看到,龍窯廢棄的匣缽成了墻面裝飾材料。陽光之下,每一塊的機理和色澤都不一樣,卻又是那樣和諧統(tǒng)一,仿佛帶著青瓷歷史的余溫。
“城市化的影響給中國鄉(xiāng)村帶來了美學上的極大破壞,例如樓房往往采用馬賽克裝飾外立面,與周遭的自然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國際級策展人葛千濤說,竹建筑雙年展獨特之處在于“在地性”,即因地取材,采用當?shù)厝怂煜さ暮唵谓ㄖ夹g(shù)進行“可持續(xù)的鄉(xiāng)土建設”。
60歲的上海人葛千濤曾是一個穿梭于世界各大藝術(shù)之都的“空中飛人”。然而,這幾年,他卻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呆在了溪頭村。
“中國當代城市千城一面,鄉(xiāng)村再不能重蹈覆轍。”葛千濤說。
葛千濤的想法,與龍泉市政府對新農(nóng)村建設的思考不謀而合。
漫步竹建筑雙年展可以看到,這些建筑在施工上使用了一些創(chuàng)新技術(shù),包括鐵鉚榫、毛竹捆扎承重、升級版的夯土墻等,使有些竹建筑做到了三層。
四年來,這個竹建筑雙年展在不斷成形過程中,當?shù)剜l(xiāng)民不斷參與其中。
一年前,溪頭村村民、70后的金朝軍還在云南做商務酒店。如今,他利用自家老宅和祖上留下來的古龍窯改造的民宿“古窯里”已成為當?shù)?**富盛名的精品民宿之一。
這些惹人喜愛的竹建筑喚起了原住民的自豪感和審美力,也啟迪著孩童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村民張篤武說,女兒張鑫悅12歲了,平時在龍泉市里念書。竹建筑雙年展會場是女兒每個周末回來必去的一個地方,一呆就是大半天。這些建筑不僅寫進了女兒的作文本里,也牢牢烙印在心底。
據(jù)悉,隱居集團已接手這些建筑群的后期運營,將把這里打造成國際化鄉(xiāng)村社區(qū)。
“這里的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人類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更加眷戀故土,憧憬更美好的未來。”葛千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