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約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出任蜀郡守。治蜀期間,“能知天文地理”、具有真才實學的李冰,在蜀地水利、交通、鹽業(yè)等許多領(lǐng)域都建樹非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更是為成都打開了一扇邁向天府之國、持續(xù)發(fā)展的大門。歲月流轉(zhuǎn),都江堰依舊屹立于岷江出山之口,成為世界上一處歷經(jīng)兩千年、仍在持續(xù)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之大成,兼容并蓄,道法自然,創(chuàng)新無限。從這座偉大的水利樞紐中奔涌而出岷江之水,不僅伴隨了中國歷史上首先統(tǒng)一帝國的誕生,還見證了蜀地千年文明的輝煌,更滋養(yǎng)了成都平原綿遠厚重的歷史文化。都江堰李冰的名字,則永遠鐫刻在了這座歷史豐碑之上。
關(guān)于李冰的zui早記載
“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司馬遷《史記·河渠書》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興建。工程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水運、城市 供水等多種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國”美稱。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稱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樞紐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則等工程設(shè)施,經(jīng)后代不斷完善,成為由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組成的無壩引水樞紐。
都江堰始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距今已經(jīng)2200余年,是中國古代無壩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和“深淘灘、低作堰”等技術(shù)特點而著稱,引長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國”的美譽,目前灌溉面積1000多萬畝。
群雄逐鹿、百家爭鳴的戰(zhàn)國時代,李冰應運而生,他熟知天文地理,被親王任命為蜀郡守。他發(fā)揚敬畏自然、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創(chuàng)修了“利澤施于萬事”的都江堰,為成都平原乃至整個四川盆地升級為“天府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不僅是一位“因水以為師”的大國巨匠也是以為治理蜀郡的杰出地方官員,更是名垂千古,是我們今天實干興川的光輝榜樣!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jù)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它zui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而且發(fā)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gòu)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xié)調(diào)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作用。
秦入主巴蜀后,為實現(xiàn)“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的戰(zhàn)略構(gòu)想,繼續(xù)在蜀地掃蕩地方勢力,在西南擴張疆土;以李冰為蜀守,大力開展水利和經(jīng)濟建設(shè)。李冰創(chuàng)修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設(shè)計巧奪天工,自動分流、溢洪排沙、自流灌溉、便利舟楫,開啟成都平原蝶變天府之國的大門。
秦入主巴蜀后,為實現(xiàn)“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的戰(zhàn)略構(gòu)想,繼續(xù)在蜀地掃蕩地方勢力,在西南擴張疆土;以李冰為蜀守,大力開展水利和經(jīng)濟建設(shè)。李冰作為兼具水利科學家技能的蜀郡守,對都江堰渠系和蜀郡諸多河流展開大規(guī)模的清理淤塞、平除險灘、燒鑿危崖等工程建設(shè),既得行舟之便,又獲溉浸之利,為蜀中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李冰治理都江堰渠系河流主要包括成都“二江”工程和文井江工程,都是都江堰整體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防洪、航運和灌溉等方面發(fā)揮了有益的多重功能。
(一)成都“二江”工程
成都“二江”工程是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是指李冰整治和疏淘郫江和檢江,穿鑿溝通“二江”的人工河渠——石犀渠工程,健全了都江大堰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成都的防洪和灌溉問題。同時,對成都對外交通和漢唐時期的城市布局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文獻】
l 《史記·河渠書》:“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l 《華陽國志·蜀志》:“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
l 《輿地紀勝》卷15引《風俗通》:“李冰鑿離堆,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
l 《水經(jīng)注·江水》:成都“西南石牛門曰市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壓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
李冰在今樂山、德陽、宜賓等地大力開展平除河中險灘、燒鑿河岸危崖、清理河道淤塞等工程,既得泄洪與灌溉之利,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疏通江河航運,為實現(xiàn)剪滅六國的宏偉藍圖而便于東向的軍事運輸。
(一)治理樂山與德陽河流水道
(1) 在樂山通正岷江水道事跡(需增補所平水道現(xiàn)狀圖)
l 《華陽國志·蜀志》:“時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會江南安,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冰發(fā)卒鑿平(南安)溷崖,通正水道。”
都江堰是中國四川古老的大型引水工程,它是戰(zhàn)國秦蜀郡守李冰這座歷時兩千多年的古堰,一直發(fā)揮著多方面的效益,從通航、漂木、防洪到給成都平原農(nóng)田灌溉提供可靠水源促進了稻田的大片開墾和溝渠的大量擴延。至此成都平原(水旱從人)號稱“天府”。
在都江堰前后興建的水利工程絕大多數(shù)早已湮沒無聞,而都江堰卻青春永葆,還不斷釋放出巨大潛力,李冰是一位曠古奇才,值得世人緬懷,但其之后的歷代堰功們,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共同塑造起都江堰這座舉世無雙的豐碑,也值得后人敬仰。
都江堰不僅是四川的,也是中國的,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
都江堰李冰紀念館壁畫、雕塑、場景二維半及文物仿制由藝匠彩繪團隊匠心奉獻!
如有博物館方面制作需求可隨時聯(lián)系藝匠彩繪!